锂矿,新能源时代的“白色石油”,谁控制了它,谁就握住了未来的能源命脉。然而,近日两大中国巨头比亚迪和青山集团免费配资炒股网址,却在智利的锂矿投资项目上双双折戟,选择了“战略性撤退”。为何曾经雄心勃勃的企业,如今却放弃这块被称为“锂矿金山”的地盘?
锂价暴跌?政策收紧?还是另有隐情?
今天,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场涉及锂电池、锂矿资源和新能源产业链的大戏背后,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一、锂价暴跌:“白色石油”的金光褪色?锂矿被誉为“白色石油”,是新能源电池的关键原料,曾经风光无限。然而,进入2025年后,这个市场的画风急转直下:锂价从2022年的60万元/吨高峰暴跌至如今的不足1万美元/吨。
这一幕堪称“过山车行情”,让人猝不及防。
为什么锂价会暴跌?一方面是供给端大幅放量。近年来,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疯狂买矿,锂资源的产能迅速释放;另一方面是需求的阶段性减弱。
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,叠加储能电池市场尚未完全爆发,导致锂矿需求低于预期。于是,曾经“抢得头破血流”的锂矿资源,突然变成了“烫手山芋”。
比亚迪原计划在智利投资2.9亿美元建设锂正极材料工厂,青山集团也打算砸下2.33亿美元建磷酸铁锂项目。然而,锂价暴跌让他们的投资回报率直接缩水。继续投钱免费配资炒股网址,可能会变成一场“亏本买卖”。
二、智利政策变脸:锂矿国有化成“拦路虎”锂矿的暴跌已经让中国企业头疼,没想到智利政府的“神操作”更是雪上加霜。作为全球锂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,智利近年来对锂矿资源的控制力度显著加大。2023年开始,智利新出台的锂矿政策明确规定:任何新锂矿项目必须与国家企业合作,并确保国家控股多数股份。
这一政策直接对比亚迪和青山集团的投资计划泼了一盆冷水。对于企业来说,锂矿投资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博弈,而“国有化”要求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。更何况,比亚迪和青山集团的项目还遭遇了一系列行政障碍,比如招标要求不符、法人实体未成立等问题。
最终,这两家中国巨头不得不选择退出智利市场。
其实,这已经不是比亚迪第一次在智利“碰壁”了。早在2022年,比亚迪就曾中标智利8万吨锂矿开采权,但仅仅两天后,智利政府以环保问题为由暂停了合同执行,最终项目无疾而终。这次的撤资,更像是历史的重演。
三、中国巨头的锂矿布局:为何青睐南美?如果说智利的“国有化”政策让人望而却步,那么为什么中国企业还对南美锂矿如此执着?答案很简单:资源丰富。
智利、阿根廷和玻利维亚组成的“南美锂三角”,控制着全球54%的锂矿储量,而智利一国就占了41%。对于需要锂资源支撑新能源产业的中国企业来说,这无疑是一块“肥肉”。
因此,包括宁德时代、赣锋锂业、天齐锂业等在内的中国企业,近年来纷纷在南美抢滩布局。以宁德时代为例,其锂矿投资已经覆盖北美、澳洲、非洲和南美四大洲,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资源网络。青山集团也不甘落后,通过与华友钴业合作拿下了津巴布韦及阿根廷的锂矿项目。
然而,比亚迪的锂矿布局显然没有这么顺利。除了智利的两次撤资外,其在非洲、巴西等地的投资传闻也迟迟未见实质进展。与宁德时代相比,比亚迪在海外锂矿资源上的“战绩”似乎显得略逊一筹。
四、撤资背后:“无奈”还是“智慧”?比亚迪和青山集团在智利撤资,看似是一次“失败”,但从商业决策的角度来看,也未尝不是一种“智慧”。毕竟,继续推进高风险项目,可能会让企业陷入更大的泥潭。
与其冒险,不如稳扎稳打,将资源投入到更有把握的领域。
事实上,这两家企业的撤资并非孤立事件。2024年10月,青山集团也退出了阿根廷的锂矿项目,并以6.99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全部股权。这一操作让青山实现了小幅浮盈,至少保住了“面子”。
比亚迪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内市场,比如加强与融捷股份的合作,深耕江西宜春和青海盐湖的锂资源。
此外,智利储能市场的突破,也为比亚迪提供了新的机会。据悉,其与西班牙Grenergy合作的储能项目订单量已经从1.1GWh增加到3GWh,尽管锂电材料工厂搁浅,但储能业务的潜力仍然不可小觑。
结语比亚迪和青山集团在智利锂矿项目上的撤资,表面上是一次“失利”,却揭示了全球锂资源争夺战的复杂性。锂价暴跌、政策变脸、市场竞争加剧,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,让锂矿投资变成了一场高风险的赌博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,这既是挑战,也是重新审视投资逻辑的契机。
或许,中国新能源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更多的锂矿,而是更聪明的供应链策略和更灵活的市场布局。那么免费配资炒股网址,你认为比亚迪和青山集团的选择是“及时止损”,还是“战略失误”?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!
配资信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